Kiln And New Tech

继续上次景德镇的话题,在御窑博物馆里可以看到清朝保留下来烧制瓷器的窑,从来没有接触过烧窑的我是被这个窑的大小震惊了,我以为烧制瓷器一定是在很小的拱顶一般的小窑里烧制而成,没想到它居然有很深的深度,大概20多米,和4-5米的高度。后来转念一想,确实如此,我们自己在家烤披萨时都发现现在的家用烤箱太小,烤制时温度不均匀导致成品不如商业烤炉烤出来的,瓷器也应该遵循这样的道理——空间越大温度控制的越好。尤其像是给皇帝特供的瓷器,要求条件高,往往是上百件成品里面选一件,如果窑里不能一次性烧制这么多,确实有些低效。

而对于我自己来说,更吸引我的不是那些传统技艺出来的,更偏向于一些新的技术下实现的东西。比如下面这个碗,它有半透明的部分,在光线照射下呈现出通透质感,真是让人忍不住买几个带回来。当然,最终还是忍住了,因为家里面积小,已经塞满了东西,买进新物品就要扔掉旧物品,而我又是一个舍不得扔东西的人(好吧,说白了还是因为穷)。

其实看它们的做法似乎也非常简单,就是现在胚子上镂空,然后用特殊的材质去填满这个镂空的洞,烧制以后就形成了半透明的部分。为何古人没有想到,我觉得有多方面的因素吧,首先是他们的创新能力不够,不敢冒进,毕竟“师承”是文化里很重要的一点,还有因为要考虑到它们的制作技术水平,现代技术可以很轻松的控制时间、温度、材料纯净度等等,但在没有进入工业时代之前的中国,一切都需要凭经验而定实在有点难度,再次还要考虑实用性和耐久度,在当时的技术环境下实现这种效果不是不行,可能会导致产量低且容易破碎等等其它问题……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想的,事实很大可能并不是这样,毕竟我才在那里呆了一天而已,连知道个皮毛都算不上,纯粹瞎猜瞎扯。

下次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