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

不知道算不算代际的审美差异,我并不能欣赏公园里面阿姨群体的各种摆拍:艳丽的服装、花哨的围巾、浓妆艳抹、聚在一起吵嚷不停……拍照的时候我比较怕遇到她们,因为经常会被占据各种非常好的机位,而且一拍就是很久不走开,拍了很久都不满意,这里不好那里不行,好不容易拍成功了就换下一个人上,一切再重复一边。

或许是我的刻板偏见?

相较于刻意穿着突兀显眼的服装,我更喜欢可以融入环境的(见《艺术之季》画廊作品《公园的女孩们》),自热、舒适、得体又不失时尚,在场景中与周围环境相得益彰。但如前述,阿姨们那一抹鲜亮的朱红、玫红、亮黄、天蓝、翠绿就是会经常占据在画面中吸引眼球且无法避开,所以要么耐心等待她们拍完走开,趁下一波没有到来之前赶紧完成拍摄,要么……

要么,把她们变成画面的焦点,我知道,这有相当的难度。

Painting Brush of Nature

在对于自然界的观察上我很佩服十九世纪时的那些画家们,他们对于水面的反射研究得很细致,以至于我只能通过照片定格以后才能注意到波纹带来的反射效果在他们那个时代可以用眼睛和大脑分析并用画笔完美重现。

当然,这一切首先需要有一片完美的水面,没有垃圾、没有污水、水体清澈,并配以美丽的自然环境,最好是这样丰富多彩的秋色,或者是百花缭乱的春色。

我为何执着于追求摄影的笔触感?其中有个原因是因为:这样可以排除一些干扰,毕竟城市内的景色被干扰的地方太多。比如这幅,虽然拍摄景物与其倒影是相得益彰的,但如果我的镜头再往上一些就可以看到并不好看的石砌河堤与每棵树树干上都涂有的白色药物,它们灰白色的规则形状完全破坏了其秋色氛围,反倒不如只拍摄倒影让人更有想象空间。(只要看到照片里的树干上有白色物质,那么场景一定是中国。曾经有个英国的自然摄影师好奇的问我,为什么我们公园的树上都涂着白色油漆……)

Details Of Autumnal Palette

《大自然调色板》画廊中的这幅作品,因为其笔触感奇特,所以我单独拿出来说一下。

在厌倦了各种传统的风景照片以后,我走入了歧途,不再追寻现实的唯美,转而以一种特殊质感的风格来表现,这种风格受到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影响很大,将原本写实的摄影推向了绘画,不同的是我创作它们的工具不是画笔而是相机。

但是这种风格完全不适应现在的移动设备时代——屏幕太小,无法尽览其细节,虽然我也经常说建议用显示器来看我的作品,但很多细节即便在显示器上也需要放大后才可以看到丰富的笔触感(我经常接到电视机上欣赏,觉得美丽极了,也算是一种孤芳自赏吧)。于是我就在这里放出一部分细节图,至于成品效果,只能依靠想象了。也许有一天,我会将这些作品全部用大幅面相纸印制出来,也许没有也许……